在熱播劇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》中,許多經典的情節仍被網友熱議討論。比如,為了爭奪齊衡,鏟除競爭對手,劇中的嘉成縣主找人毀掉榮妃的妹妹榮飛燕的清白,還將其血跡斑斑地扔在大街上,事后榮飛燕絕望自盡。
競爭對手鏟除,嘉成縣主如愿以償地嫁給了齊衡。只是沒過多久,榮妃里應外合發動宮變,找到嘉成縣主母女倆,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,成功為死去的妹妹榮飛燕報了仇。 看到這里,或許很多人會好奇:劇中的嘉成縣主,到底是什麼地位呢?
我們知道, 古代帝王以及王爺的女兒,都有尊貴的稱謂,比如帝王的女兒是公主,王爺的女兒稱為郡主,而郡王的女兒被稱為縣主。然而這些都是影視劇中呈現的「常識」,在真實歷史上是否都是這樣呢?其實不一定,而且在不同的朝代,稱謂也是不同的。
首先是起源于周朝的「公主」這個稱謂,或許今天我們一提到這個詞,就認為是皇帝的女兒。 最初的「公主」,是指姬姓的公爵給自家女兒主持婚禮,后來就變成了諸侯王女兒的代稱。而當時周天子的女兒,是被稱為「王姬」。
秦王掃六合后,統一天下,自此誕生了第一個始皇帝。皇帝的兒子被稱為「公子」,例如公子扶蘇,公子胡亥等,但是皇帝的女兒怎麼稱呼,短命的秦王朝還沒來得及確定,西漢就接手了。
西漢初年,皇帝的女兒開始被稱為公主,諸王侯的女兒,被稱為「翁主」。在西漢,「公主」基本上就是皇帝女兒的特稱了。為了更好的區分各位公主,除了她們自身的名字外,漢朝皇帝通常會賜予她們封號。 值得一提的是,漢朝的公主封號基本都是源于自身的封地名或丈夫的封地名,比如館陶公主劉嫖,館陶縣就是她的封地;比如陽信公主,她嫁給平陽侯之后就改了封號,被稱為平陽公主。
另外,雖然公主以封地命名為封號,但并不意味著她們具有對封地的管轄權。在封建古代,女性是沒有管理實權的,她們能得到的好處,也不過是享受封地的食邑,封地好,自己的零花錢也就多。所以通常會有這樣的情況:皇帝比較喜歡哪位公主,就把地勢優越、發展較好的封地賜給她。
西漢與東漢之間,有一段時間王莽篡政,他進行了改制,將「公主」改為「室主」。但由于這段歷史并不長,「室主」這個詞很少有人知道,影視劇中更是少見。
劉秀建立東漢,「公主」這個稱呼不再只是皇帝女兒的特稱,而用來指皇帝、王爺的女兒。 雖然都是公主,但是級別上各有不同,也正是這時候出現了「縣公主」、「郡公主」和「鄉公主」的區分。當然「縣公主」是皇帝女兒,這也是后來縣主一詞的由來。以山陰公主劉楚玉為例,她的封地為山陰縣,她本身就是一名「縣公主」,后來她弟弟劉子業當皇帝,她又被封為會稽大長公主。也有少數皇帝女兒被封為「郡公主」,但王爺的女兒一般都是封為「鄉公主」、「亭公主」。
隨著朝代更迭發展,原本的縣公主、郡公主這些稱謂,也不斷發生變化。南朝劉宋之后,皇帝的女兒被封為「郡公主」,王的女兒被封為縣主;而隋唐時期,皇帝的女兒依然是公主,親王的女兒被封為縣主。
到了宋朝,皇帝的女兒依然被稱為公主, 只不過宋徽宗期間,為了效仿周朝「王姬」稱號,他把「公主」都改成了「帝姬」,比如宋朝最美的茂德帝姬、柔福帝姬、賢福帝姬,其實都是皇帝的女兒。也是在宋朝時期, 親王、郡王的女兒,都可以被封為縣主。正如開頭我們講的《知否》中嘉成縣主,她的背景是六王爺邕王的女兒,因此被封為縣主。
唐宋之后,皇太子的女兒被封為「郡主」。相對于「公主」來說,「郡主」低了一輩。明清時期,「郡主」又變成了親王女兒的稱謂。同時,對于明朝來說,郡主、郡王是同輩,而郡王的女兒被封為「縣主」。到了清朝,「縣主」與明朝的差別不大,郡王、世子的女兒都可以被封為「縣主」。
比較容易混淆的是,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,皇帝的女兒叫「縣公主」,而王爺的女兒叫「縣主」,只有一字的差別。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,皇帝、王爺的女兒,都統稱為「公主」。
清朝比較特殊,由于皇帝是滿人當政,除了公主之外,還有「格格」這個稱謂。清朝皇帝的女兒仍舊被封為公主,不過有「固倫公主」與「和孝公主」之分,前者是皇后所生,后者是妃嬪所生。
而「格格」則是清朝皇族或親王女兒的稱號, 雖然各級都稱為格格,卻有不同等級劃分,一般分為五級:郡主、縣主、郡君、縣君和鄉君。比如親王的女兒,通常稱作「和碩格格」,也就是郡主;郡王的女兒稱謂「多羅格格」,也就是縣主;貝勒的女兒雖然也叫「多羅格格」,但卻屬于第三個等級「郡君」;之后是貝子的女兒稱謂「固山格格」,也就是「縣君」;最后是國公家的女兒,直接稱格格,等級上對應的是「鄉君」。
所以同樣是「縣主」,放在不同的朝代,地位也是不同的。
對于《知否》中的嘉成縣主來說,榮飛燕只不過是一個沒有子嗣的妃子妹妹,跟有著皇室血脈的自己相比,自然不占優勢。于是就仗著自己的地位下狠手,卻沒料到「因果報應」來得如此快。